碧源達第六期讀書會:書香為伴,好禮相贈,共赴一場成長與歡聚之約
碧源達第六期讀書會首次走出熟悉的辦公空間,以一場 “小而美” 的分享會,讓書香與自然交融。參會者們圍坐一起,卸下忙碌的疲憊,圍繞 “讀書給我的改變”“財務自由”“家庭與職場關系” 等話題暢所欲言。從個人成長的微妙蛻變到家庭關系的溫暖改善,從財務思維的刷新到團隊協作的頓悟,每一份分享都像一顆星光,照亮了閱讀與成長的路徑。
本次讀書會還為每位分享者準備了專屬抽獎環節,書籍、現金獎勵、給親人的寄語等豐富獎品,讓分享的喜悅加倍。分享結束后,大家齊聚一堂,在美食與歡笑中延續這份因書結緣的情誼。
財務自由不遙遠,解鎖 “錢” 與 “心” 的自由密碼
李總以 “財務自由” 為切入點,為大家拆解了關于財富與成長的底層邏輯。李總認為,財務自由的核心是 “被動收入覆蓋主動收入”,但這并非遙不可及的目標 —— 普通人可以從儲蓄開始,每月留存 5%-50% 的收入,通過減少不必要開支積累本金。
“復利的力量超乎想象。” 李總以美國兩兄弟存養老金的案例說明,復利的收益與年限、本金、利率緊密相關,越早開始、利率越高,差距越驚人。但李總更強調 “投資大腦” 的復利價值:“讀書學習提升認知,看似不能立刻帶來收益,卻能讓個人能力持續增值,這是最確定、最有成長性的投資。”
此外,李總還厘清了 “資產與負債” 的邊界:能帶來現金流的是資產(如出租的房子、用于盈利的車輛),導致資金流出的則是負債(如僅自住的房子、純代步的車輛)。他以 “朋友買車” 為例提醒大家:理性消費的關鍵是明確 “消費目的”,避免為無意義的支出買單。
讀書如何改寫生活?從家庭關系到自我認知的蛻變
副總:在交流中發現 “未察覺的改變”
“改變是自我感知,還是需要他人反饋?” 副總坦言曾為此困惑,而讀書會的分享讓他找到答案:“坐下來交流,既能看見自己的成長,也能通過他人的眼睛發現被忽略的變化。”
副總以自身為例,分享了讀書對家庭關系的重塑:曾經在 “嚴父慈母” 與 “慈父嚴母” 的育兒觀念中糾結,如今明白 “關系才是第一位的”—— 夫妻、親子間有了信任與接納,教育的尺度便不再是難題。這種感悟同樣適用于職場:“同事間若缺乏認可,再努力的配合也難有好結果。”
副總推薦的《認知覺醒》一書,不僅幫他解開焦慮心結,書中 “本能腦、情緒腦、理智腦” 的知識,還成了和孩子共學的工具。而 “太陽式溝通” 的核心 —— 共情,更讓他在家庭與工作中收獲了 “事半功倍” 的效果:“先理解對方的情緒,很多問題無需說教就能迎刃而解。”
劉格:用 “父母的格局” 重新定義親子關系
“父母不該是掌控者,而應是引路人。” 劉格分享《父母的格局》一書時,強調 “孩子的思維能力與抗挫心態,比分數更重要”。
她反思自己與 13 歲孩子的相處:曾經的對話只剩 “作業、成績、學習”,孩子寧愿獨處也不愿交流。受書籍啟發,她計劃每個周末創造 “親密空間”:陪孩子研究美食、去他想去的地方、聊他感興趣的話題。“我期待用陪伴敲開他的世界,而不是用追問逼他關上心門。”
曉玲:從 “憤怒的控制欲” 到 “如水般的包容”
“憤怒是想操控卻沒成功的挫敗感。” 曉玲引用李中瑩老師的話,剖析自己曾因 “控制欲” 引發的情緒問題。她意識到,減少憤怒的關鍵是 “放下強求”—— 像水一樣柔軟,不與阻力對抗,卻總能抵達想去的地方。
她分享了與長輩的故事:曾因不認同長輩的一項消遣方式,而在涉及相關的支持上態度堅決,導致一次溝通不歡而散。后來她醒悟:“孝順不僅是‘孝’,更是‘順’。長輩的那項消遣本無大礙,何必用自己的‘原則’傷了彼此的心?” 這種 “換個角度看問題” 的思維,也讓她在工作中學會了更靈活的溝通。
思思:從 “應付生活” 到 “溫暖相伴” 的日常革命
“婚后的日子被家務、孩子、工作填滿,我以為讀書是奢侈品。” 思思笑著回憶與書的重逢:一次偶然 “偷” 了李總辦公室的書,從此被閱讀 “圈粉”。
沒讀書前,她總在 “好心辦壞事”:孩子分享趣事時不耐煩打斷,老公犯錯時暴躁指責。讀了《愛的五種語言》《好父母不吼不叫》后,她學會了 “看見” 家人的需求:陪女兒聊摘辣椒的趣事,陪孩子戶外活動時收起手機,對老公的 “麻將放松” 從反對變為 “約定尺度”。“讀書沒教會我大道理,卻讓我把溫柔藏進了日常。”
職場與成長,讀書是最好的 “自我投資”
肖經理:從 “急躁” 到 “從容”,讀書陪他減重 15 斤
“讀書讓我戒掉了麻將,也讓我學會和焦慮和解。” 肖經理分享了自己的改變:曾經靠打麻將解壓,如今用閱讀替代;為減肥制定科學計劃,已成功減重 15 斤;工作中從 “站在制高點” 到明白 “提意見的人都是老師”。
他的日常習慣充滿 “成長感”:每晚花 5-10 分鐘復盤當日要事,清晨邊準備早餐邊看書。“不用想一夜暴富,每天進步一點點,投資自己永遠不虧。”
廖工:讀書會是 “隱性價值” 的孵化器
廖工認為,讀書會的意義在于 “突破認知邊界、強化行動力、構建新網絡”。他分享了獨特的育兒法:孩子迷茫時,讓其手抄書籍并給予報酬,用 “沉浸式閱讀” 幫孩子找到方向。
“讀書重質量而非數量。” 他習慣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記重點,“吸收精華、轉化能量,才不算自欺欺人。”
云軍:從 “家庭矛盾” 到 “團隊管理”,共情是萬能鑰匙
“教育是引導,不是壓制。” 云軍以處理老婆與女兒的爭吵為例:曾經用權威壓制,結果矛盾升級;如今先傾聽、再共情,引導雙方反思,問題迎刃而解。
這種思路同樣適用于職場:“處理爭執時,先了解經過、認可雙方感受,再引導反思,遠比指責有效。” 他強調,“對事不對人” 雖難,但值得刻意練習。
生命的重建,在閱讀中與自己和解
何總:書籍是照亮人生的光,從農村女孩到自我覺醒
“沒讀大學曾是我過不去的坎,直到書籍讓我與自己和解。” 何總分享了成長歷程:0-18 歲在農村渴望通過讀書走出大山,18 歲輟學打工時靠勵志書籍汲取力量,30 歲后因三胎與家庭矛盾陷入低谷,最終在心理學書籍中找到答案。
“生命的意義,就是成為你自己。” 她從《活著》《平凡的世界》中讀懂生活的本質,從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中學會接納,從《紅樓夢》中感悟 “每個人都在書中讀自己”。如今的她,更珍惜 “真實的相遇”,也堅信 “傷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”。
川燕:閱讀療愈了被束縛的生命,重建關系與自我
“原生家庭的控制、婚姻的捆綁、焦慮的內耗,曾讓我像困在牢籠里。” 川艷的分享充滿力量,《生命的重建》一書讓她明白 “生命可以重來”,每天練習 “我贊成我自己”,成了她療愈的開始。
她從書籍中學會:與自己和解,才能改善親子、夫妻關系;允許不完美,反而減少矛盾;改變對過去的看法,就能改變世界對自己的影響。“沒有比腿更長的路,沒有比人更高的山,閱讀就是幫我翻過山的力量。”
美食相聚,讓情誼在歡笑中延續
所有分享者都完成了精彩的分享并收獲了屬于自己的幸運獎品后,大家一同在現場開啟了熱鬧的聚餐。餐桌上,話題從書籍延伸到生活,從工作聊到未來,每一個笑容都充滿了因閱讀而結緣的默契與溫暖。
碧源達第六期讀書會雖已落幕,但閱讀帶來的改變仍在繼續。從財務思維的刷新到家庭關系的升溫,從職場認知的突破到自我覺醒的頓悟,每一個分享都印證著:讀書不是目的,而是讓我們在文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、與世界溫柔相處的底氣。
下一期讀書會,愿更多人加入這場 “成長之約”,在書香里橫渡山海,收獲滿船星光。